何謂好的社區藝術計劃?

鄧捷 | 講者:蕭競聰(King)、梁耀華(Fato)
什麼是社區?

何謂社區?King簡單解釋「社區」和「社會」之間的分別:社會一般由很多不同的角色、信仰、文化等組成;而社區則是有特定共通點的社群,如住在同一區域、有共同興趣、共同文化價值等等;隨著科技發展,社區已不需要侷限於居住範圍,可以透過網絡組成。而怎樣能夠令一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組成一個社區或社群呢?社區計劃也能夠在當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有與會者覺得自己做的計劃規模小、接觸的人數不多,質疑計劃算不上「社區藝術」;但King指出,社區本身並不一定有巨大規模,社區計劃也可以針對特定群組、以小組形式進行。

Art Basel 是社區藝術嗎?

反方論點
– 社區藝術的價值在於過程中建立的關係,不能以金錢來衡量。
– Art Basel無法建立起前來展會的觀眾之間的連結;

正方論點
-站在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角度,Art Basel能有效建立起藝術從業員之間的社群網絡。

仔細想想的話,Art Basel的框架中有策展人(計劃策劃人)、藝術家和觀眾三個位置,跟社區藝術計劃的框架相近。King建議在座的觀察員在檢視一個社區藝術計劃時,不妨把Art Basel當作一個計劃模型,比較一下Art Basel和這個社區藝術計劃有什麼異同。

King指出,Art Basel跟社區藝術計劃的其中一個不同之處是在於「意圖」。社區藝術計劃的意圖在於關係的建立,但Art Basel的意圖或重點是在於能否促成藝術作品的買賣,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只是附加的好處。另一個分別,則在於社群或社區有沒有參與機會、或最後的結果能否回饋或服務社區。在一個社區內進行的活動,不一定就等於社區藝術,正如一個區內的小朋友畫畫補習班,不一定就是社區藝術計劃;但若果在這個補習班能夠幫助小朋友更加了解自己身處的社區、或幫助他們梳理自己學習上的困難,甚或帶來一些社區裏個體之間的連繫,這些都是一個社區藝術計劃中會出現的特質。

「社區藝術」VS「商業價值」?

社區藝術傾向左派的價值觀與Art Basel 的商業價值似乎互不相容,那麼社區藝術就一定是窮的嗎?有與會者又反思,作為策劃者,也可時常提醒自己社區計劃的初衷和意圖,服務對象不需要因為對方的社會階層而有所限制,正如即使是聾人社群中,也會有窮人、有錢人。

King稍後亦提到,討論Art Basel是否圍繞商業市場其實未必是重點,重點在於當創作是以盈利為目的時,會在多大程度上左右創作者的創作空間?相同的問題其實亦存在於社區藝術中,只是左右創作空間的力量不同。

見㠀社區藝術計劃檢視

分享會進入第二部份,講者邀請兩個見㠀社區藝術計劃的策劃人分享自己的計劃,分別是《紮合啦 Zaat Hap Laa》的Oscar和Jeffrey、以及《看不見的城市》的Ian。(計劃詳情,可參見兩個計劃的ig)

講者和與會者一起探討了計劃中的一些值得留意的部份,例如:

  • 策劃人自己的身位——為什麼一定是我來做這個計劃,不是其他人?我可以在計劃中發揮的影響是什麼?
  • 為什麼一定是運用這個藝術媒介在計劃中,不可以是其他?
  • 如何選擇計劃的合作對象?合作對象或許有不同期望,怎麼處理?
  • 目標社群的範圍有多闊或多窄,為什麼?抑或計劃旨在營造出一個新的社群?
  • 當策劃者想像計劃面向的公眾時,其實是在想像一群怎樣的人?這群人當中是否包括不同能力人士呢?
  • 當一個計劃包含許多重點時,如何釐清計劃的主要目標?
  • 如何評估計劃成效?例如參加者在計劃中出現了什麼轉變嗎?或一開始訂立的目標,最後有否達到?

策劃人亦坦言,作不同考慮的時候有很多權衡和取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亦會遇上現實的限制。因此,策劃人在計劃時便要想清楚自己計劃的目標和對象、以及背後的理由,這一點非常重要。

The Art of Community Building

來到分享會的最後,Fato總結其實沒有一個所謂「評斷一個社區藝術計劃好壞」的權威性準則,但分享會中所提及的一些面向,可以是觀察員觀察、分析一個項目時的切入點,把值得敘說的部份寫出來,一路與計劃進展同行,令讀者等第三方從觀察員的報告中也能夠感知到計劃的精彩與否。

King總結,在討論的過程中,與會者已慢慢帶出社區藝術的另一個定義:「The Art of Community Building」,以美學和技術去建立起一個社區。而比起討論一個社區藝術計劃「好不好」,更關鍵的似乎是探討它「有沒有效」,正如「香港燒賣關注組」等群組透過社交媒體媒介成功地吸引大量關注,建立起一個社群;在座的計劃策劃人也是在尋找一個有效的媒介去營造出一個新的社群,再延續下去。見㠀社區藝術計劃作為一個六萬元的初始計劃,不需要苛求做得有多「好」,但也許可以把它化為案例,幫助將來進行更大的社會企業項目,或供各地社區作參考。

說回Art Basel,當初它也是從幾個小規模營運的組織者漸漸形成一個大型藝術社群;正如見㠀的一系列分享會、培訓計劃等,亦是在嘗試慢慢建立起一個本地社區藝術社群。最重要的仍是一邊做、一邊修正、一邊學習。

圖1 來源:https://d2u3kfwd92fzu7.cloudfront.net/asset/cms/HK_Overview_Exhibitors.jpg

2 《解款車》,圖片來源:程展緯 Facebook

3 紮合啦 Zaat Hap Laahttps://www.instagram.com/zaat_hap_laa/

4 看不見的城市:https://www.instagram.com/__invisiblecities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