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了當初為何會選擇到生活書院實習,大概是因為在本地參訪的階段,對生活書院的感受難忘:遠離市區,但又充滿温暖的空間。寧靜而有温度,是我對生活書院的印象。
生活書院是一個推動生命教育、環境教育、文化藝術的地方,從習慣、環境、社區方面,審視每個人自身的生活,探索生命的目標和意義,學習與自然環境及所有生命永續共存的方式。我從九月開始了在生活書院的空間駐留,主要跟隨逢星期六的生活行者班。而今期生活行者班的主題是「重要事創作社」,以十次課堂,與一班年青學員一同探索生活中甚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生活行者班是一個相信群眾學習的地方。每節的行者班都有一個主題,例如「思辯」、「關係」、「視野」、「意義」⋯⋯ 每次由生活書院的同事帶領,以生活例子和閱讀分享,引導學員環繞當天主題進行活動和討論。學員分為幾個小組,大家先在組內互相討論,再向所有學員一同分享每組的發現。生活書院的角色不是向學員直接灌輸理論知識,而是作為引導人提供討論基礎,並相信每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對生活有所反思,讓各人從自身和別人經驗中學習。
不得不提到行者班中義工的角色。每次上堂,都有不少義工參與。他們大多曾參與生活書院活動,帶着過去的經驗和得着促進行者班活動。義工們各有角色,例如生活組的義工會到各小組積極討論和分享,營造討論氛圍。每次討論,我都發現不少人在這個氛圍下積極發言﹐亦勇於表達自己的困惑和迷惘。每個人生活時間有限,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猶如將別人所經歷的一部分消化成自己成長的養分。
食物除了果腹,也是打開話匣子和檢視生活的機會。每周的生活行者班是在下午進行,每次三小時,中間必定不可少是「小息」環節。大約二十分鐘的時間,學員可以從熱烈的討論中稍微放鬆,也能品嚐到由總務組義工精心製作的純素茶點和飲品。
香蕉蛋糕、燒賣、肉桂卷、蔥油餅、糖水⋯⋯ 每次的茶點都不同,共通點是純素和超超超超超級無敵好味。食物亦會盡量選用本地有機食材,讓每位來到生活書院的人都可以感受來自大自然的恩賜、種植者的愛、以及煮食者的細心。當發現簡單的食物背後包含不同人的付出,再進一步反思每一餐都得來不易,而且背負着一段段的故事。
OMAK(Observe Merit, Appreciate Kindness)觀功念恩,是生活書院另一個重視的價值。時常觀察別人的付出,欣賞他人的善良,不要習慣,不要理所當然,表達感謝之餘,也要接收好意,是聆聽、理解、和表達的練習。最終是希望每人記得自己和他人都是「人」,有感情,有情緒。
第一次參與這個環節時,有點別忸又尷尬,但當每人輪流發言與接受,才發現既温暖又親切。生活書院還會將 OMAK 帶到活動和日常交流當中,時時提醒各人要多用心留意身邊的美好,並將感受說出口,大家才會知道;在忙碌工作後,抽一點時間來感思,不忘反思團隊每位成員都是「人」。
行者班以最後兩個主題:「行動」和「收成」作結,期望學員將課堂所得帶到生活。所有學員和義工分為兩組:「深度連結——看見彼此 PROJECT」,以及「全民總務組——社區料理分享 PROJECT」;我的選擇是後者,希望嘗試食物如何與人連結。
活動最後決定邀請各學員的家人出席,並準備有故事的家庭食物款待家人。活動由構思、落實、執行的時間都比較倉猝;但不要怕,只要信,人多便好辦事。由撰寫邀請家人的通告、設計心意咭、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等,都由各有所長的學員出心出力。但面對家人坦露心中情,才是最難跨越的難關。家人到達前不安與凝重的氛圍,佔滿書院大廳每個角落……
每位學員的家庭背景不一,邀請家人無疑需要勇氣。家人之間的代溝和矛盾,不像在外面世界較為容易迴避和抒解,更多時會將不滿積累直至爆發。有學員憶述,當知道大部分人選擇以家人作為活動主題時,心中的不安令自己想逃避參與;亦有學員有心理準備,如果到時無法承受眼前家庭温馨場面,會提早離場。生活書院的同事亦一度擔心大家邀請不了家人,準備了 Plan B。活動的過程看似充滿美好的畫面,但在總結時,不少人才吐露自己心中的傷痕,枱上的紙巾包隨着收音咪不斷在學員面前傳來傳去。
我們每人都各有創傷,心裡有着難以跨越的傷口;縱使每人的道路不同,當看見其他人一同努力,甚至伴着同行,或許能互相分享一點力量,讓我們有勇氣地面對。而當我們能以善良的方法為自己和身邊人解憂解困,或許能更有智慧去思考和解決更大的議題。
在此多謝生活書院的各位(排名不分先後),包括Eno,平平老師,阿古,番茄,Hazel,大口,楚翹,Major,Manton,Sandy,義工們,還有陪我一起到書院的 S。
最後希望在此感謝見㠀團隊的安排和鼓勵,以及一眾核心參加者在過去大半年共同學習和陪伴。
我愛生活書院,我愛見㠀 ^^
圖文:每周在西環屯門大埔三邊走的 Kal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