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研習課在興奮帶點尷尬的氣氛中於島仔藝術社舉行,請來的是清潔工程展緯;不,是藝術家程展緯——應該說是:流動的程展緯。
程喝著咖啡坐在課室中央從容地談名氣一一回應了我們對於他在身分轉變上的疑問。程認為一定的名氣能夠帶給他話語權,同時建立起群體中的形象。只要不忘初心就好。聊起他的工作——港鐵清潔工,外界總認為公司與員工之間是互相抗衡,而程指出他所爭取的是工人階級與主管之間的溝通空間,有商有量。
受薪工作以外,他認為自己用藝術介入社區是生活的一部分,遊走在社區和不同邊界間,令我們更容易看到「可能性」,身分的流動為我們加添了新的觀察角度與理解。所以做社區藝術並不是美術品生產員,更像Amoeba(阿米巴變形蟲),不需要有固定的形象。在接觸不同持份者時,程認為不需要特地體驗或扮演相同的角色,而是在同一水平上與他們相處。只要善用自己藝術家身分的流動性,才能從不同關注點看見「社區」的需要。他清楚自己的關注點在於不同勞工作為「人」的需要,故即使與工友身份不同,都能產生聯繫,同時透過時間互相適應和接納。
被問到作為在場多數人最喜愛的藝術家,程真誠地分享自己被受關注與時代的集體需要有緊密關係,如2014年後社會氣氛渴望改變,當時的椅子運動帶來明確成效,驅使傳媒和打工仔積極參與。但他亦指辦活動不一定需要很多人,反而是要找出適合、相關的持份者,例如社交媒體收到正反不同的回應,他會主動私訊去了解,反而認識了更多不同行業的狀況。對年輕藝術家的建議是:富好奇心。
總說做藝術的,要有團火,路途上除了尋找一同創作的夥伴,也要確保自己是享受過程的。而好奇心就是休息完推動自己再出發的動力,能幫助我們主動發掘和觀察不同背景的人的真實想法,填補了自己對社會空想和固有印象。清楚自己的身分與堅持默默做,直到慢慢被社會看見,發起行動之後亦要承擔後果,因為「唔想做完作品之後就走左去」。
程展緯亦與我們分享手作曱甴的由來——如何從一件物件,轉變成可以傳授的「香港民間工藝」,甚至改變空間或固有心態的契機。簡而言之,製作重點就是「咕嚕咕嚕」。大家可以細細參透。而雙面膠可以做什麼,怎樣做,還有待發掘。
對於大粒米的印象停留在椅子運動和最近學校隔壁科所任教的creative citizenship,驚嘆他能留意到保安員如此細微的需要。從幾年前為他們爭取一張椅子,到現在帶著同學一同體驗保安員職責及證書課程,在同一個議題上,以不同方式努力推動改變。其實椅子又好,證書課程也好,背後所爭取的是工人的自主權,更深層次的價值。
手作曱甴簡直是衝擊我底線,記得兒時還會怕到徹夜未眠。但工作坊卻意外地令我認真做好每一隻曱甴。最後還超額完成曱甴家庭。而且衝擊思維的背後,是一種接納自然的心態轉變。幾天後在大學校園看到了死曱甴,現在我和曱甴的安全距離縮減至30厘米。感覺和蟑螂之間開始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
P.s. 不少夥伴將製成的曱甴藏在了島仔藝術社的角隅XP
如果想了解更多程工友的日常,不妨先追蹤一下他的IG:lukechin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