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地方的界線」,由《小息跨媒介創作室》的創辦人陳冠而(Fee)帶領,課堂分為兩個部份,上半部Fee分享了過往創作與本地環境的連繫、以及她對不同劇場架構的理解與疑惑,下半部則帶領學員在荔枝角一帶探索城市空間。
創意媒體出身的Fee,認為劇場深受歷史、社會、文化脈絡影響,雖然有很多約定俗成的劇場美學框架,但並不存在著必然的金科玉律。其中一個Fee常用的劇場框架,是「地境劇場」(landscape theatrics)。在傳統劇場裡,空間和地點是佈景、配襯;在「地境劇場」裡,空間、地點、環境是作品至關重要的一環。演員踏上的不是舞台,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地方,創作團隊在前期準備的創作過程中,會觀察空間、深入了解該地,與之產生聯繫,嘗試重新認識自己的地方與社區,是一種讓人重新意識城市空間的手法。
課堂的下半部份,眾人一同出發探索。參加者每5-6人一組,每組獲分發一張地圖、工作紙、以及一個「角色」,每組在預先在地圖上設計一條路線,從由島仔藝術基地億利工業中心走路至長沙灣海濱公園集合,沿途以該「角色」的角度,記錄對城市空間的觀察。
在劇場裡因應的敍事出現各種角色,該角色的出身、背景、個性、際遇,影響著其後選擇和行動,筆者認為,表演者其中一樣重要的修行,就是學習想像自己成為別的人,想像以「別人」的思考習慣、個性去行動——想像,如果你是你的鄰居,你日常會穿著什麼樣的衣服?想像,如果你是住所的保安,你一日三餐所吃的,會和你自己有什麼不同?想像,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台上演講的學生,你在台上演講的姿勢會和你平日在街上的站姿有何不同?
Fee嘗試將在表演裡的練習,搬到實地考察認識社區的體驗去。在荔枝角到長沙灣這一帶,混雜著新新舊舊的工商大廈、公共屋邨、私人住宅、住宅商場、學校網,當中的空間設計,有關顧到社區上不同的持分者嗎?Fee提供了:老人、視障人士、傷健人土、 狗、 小孩、 孕婦、外籍人士,此七個角色讓每組參加者嘗試進入,以角色的眼光和需要,加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其中一種,帶著以下問題,重新審視這一帶的城市空間。
問題節錄:
– 在步行至長沙灣海濱公園途中,有能讓你的角色休息的地方嗎?
– 有讓你的角色喜歡或討厭的地方、角落、設計嗎?為什麼?
– 沿路的空間設計,能容納不同人或生物的需要嗎?
– 留意沿路上的行人,他/她們是什麼人?他/她們在做什麼?
– 你知道哪些部分的土地是填海得來的嗎?
– 你們能依循預先畫定的路線嗎? 有沒有遇上困難或更改路線?
– 回到你自己,你對荔枝角到長沙灣的城市空間設計有怎樣的觀感與發現?
節錄部份參加者的體察:
– 小孩組:海麗邨天橋的露天休憩空間,空間裡唯一的櫈以鋼鐵造成,烈日當空下,鋼鐵櫈是滾燙的,讓人無法安座。
– 孕婦組:留意到商場、廁所,充斥著化學清潔劑的香氣。
– 老人組:沿路除了AEON之外,未能找到舒適的休息地方。
– 傷健人土組:發現道路上很多無法讓輪椅前行的地方,又或者說⋯輪椅友好道路是斷裂的,這條路能走,但到下一個轉彎處便無法前進了⋯⋯
– 視障人士組:過馬路時察覺裝設在行人過路燈的「黃盒」,所發出的指示聲音極其微約,在行車量多且嘈雜的馬路上,要行至極近才能聽見指示聲。
眾人分享期間,Fee一方面著重客觀觀察,一方面強調個人感受,理性的分析和個體的感受,在她看來同樣重要。畢竟,最後在城市空間活動的終究是人(還有其他生物),人在城市中活動、維生、生活,一個人回到生活當中,在分析的前後,身體感覺、內心感受可能經已告訴你大量訊息了,這裡讓你舒服嗎?你喜歡這裡嗎?你的身體能自在地打開,安放在這空間裡嗎?你的心情愉悅嗎?為何「是」,為何「不」?帶著對自身的覺察,以及對別人的體察,此刻的你,覺得我們置身在一個怎樣的城市空間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