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㠀觀察】用身體傾傾計——觀察文章

司徒旻欣
見㠀觀察員司徒旻欣

一名聾人,曾為「用身體傾傾計」移工×聾人即興舞蹈計劃拍攝手語版本影片。

不知大家看到「聾人」和「移工」這兩個字詞時,第一眼有甚麼想法?能想像到看似兩個世界的人,到底如何交流?會有怎樣的交流?我當初看到「移工×聾人即興舞蹈」這個簡介,倒是感到新鮮又好奇,到底聾人和移工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呢?

「『即興舞蹈』是沒有指定動作,也無須跟拍子,而是從感知自己身體開始,透過肢體動作與他人連結,互相啟發。由參加者們一同創作出共享的動作語言,編織出無比豐富驚喜的舞蹈。透過互動來拉近不同社群成員的距離,令整個空間更平等、更輕鬆。」(此簡介參考自Instagram帳號:@____throughbodies

為什麼選用這個字眼?

說回來,大家有想過為什麼計劃會選擇「聾人」和「移工」這兩個字眼嗎?而並非使用大家經常見「聽障人士」或「聾啞人士」,「工人」、「外傭」、「傭人」的字眼呢?對於這一點,「用身體傾傾計」的策劃人Fifi在第一次的工作坊上為我們解說了緣由。

先從「移工」開始說起吧!大家經常稱呼「工人」、「外傭」、「傭人」的全名是「香港外籍家庭傭工」。在Fifi的角度,她認為若更改名為「移民家務工」(簡稱「移工」)會較好,較尊重移工們。

那為什麼使用「聾人」的字眼?因為對於那些使用手語而聽力有所不同損失的群體而言,「聽障人士」只是醫學專有名詞而已,而「聾人」是代表着一方的文化,也是一種身分認同。至於「聾啞人士」,我們需要先搞清楚「聾」一定就是「啞」嗎?非也!

從互聯網上搜查「聾一定會啞嗎?」便能看到許多網站清晰地寫著:「聾和聽障人士不一定是啞的」。引用香港傷殘青年協會青少年計劃〈聽障人士—是否聾就會啞〉的原文:「人們常常把『聾』與『啞』連結在一起,把聾人及弱聽人士稱為『聾啞人士』。其實『聾』是聽覺 或 聽力器官受損,而『啞』則是聲帶 或發聲器官受損。聽覺受損並不代表聲帶或發聲器官受損。其實大部份聽障人士的發聲器官都沒有問題,只是聽力障礙影響了他們學習言語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出現咬字不清或發音不準確的情況,但並不等於他們沒有說話的能力。」

缺乏歸屬感

Fifi為大家解答以上常見的誤解後,說她會把這兩群體放在同一工作坊的原因是:她在兩個群體中找出一個共同點——缺乏歸屬感。

當兩個群體的參加者聽見此話時,紛紛表示同意。移工們說即使她們離開家鄉,在香港工作了十多年,還是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只有與同鄉姊妹們在一起或回到家鄉時,才有歸屬感;然而,參加的聾人也說即使他們在香港出生及成長,甚至成家立業,依然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哪怕自己踏入主流社會多年,但當站在健聽人之間,仍然感到格格不入。只有與同為聾人們一起,看著彼此使用熟悉的手語時,方感到舒適和歸屬感。

有趣味和有意思的工作坊

此計劃一共有五節工作坊和一次分享會,在計劃的過程以及最後的分享會上,大多參加者(包括移工、聾人、健聽參加者)都認為最有意思的是第二次工作坊。其主題十分有趣,是一個「木頭公仔」的遊戲,玩法為:兩人一組,一人做「主人」,另一人做「木頭公仔」。主人需為木頭公仔設計動作,然而木頭公仔可選擇受主人擺佈或選擇不服從主人的擺佈。大家能從這遊戲中,感受到擺脫總是受人控制的滋味,能自行決定是否跟從主人的指示,也可不跟從對方的指示。

難得的深談機會

在五節工作坊後,便進行本計劃的最後一次分享會。分享內容包括:參加者參加此計劃的原因,有人是因「聾人」或「移工」而感到好奇才參加,亦有人是朋友介紹才來的。聾人參加者會分享自己從前艱難的生活經驗;移工參加者會分享她們來香港後的工作情形,面對法例規定的難處等不同問題。那次的分享會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讓參加者們都藉此更深入了解不同社群的生活和想法。

在本計劃的活動過程中,參加者曾問過的問題:

 

對移工的問題

問:移工一定要與僱主同住嗎?
答:香港政府於2003年通過了一項新法例,禁止所有移工在僱主住所以外地方居住。

問:移工長期與僱主同住,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壓力?

答:主動與僱主溝通。若發覺工作量過多,可告訴僱主知道;若僱主堅持己見,不理會移工的需求,她們會面臨兩個選擇——硬著頭皮去做,直到合約到期,或是辭職。但選擇後者的話,移工則要面對繁雜的後續程序。

問:來自不同國家的移工們,都能理解彼此的語言嗎?

答:主要以廣東話和英語來溝通。但她們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說家鄉話,對於不懂對方國家語言的移工,她們有時會選擇一笑置之。

問:怎樣學廣東話?

答:到僱主家工作前,有公司會教一些基本用語。但更多的是到僱主家才學的。

問:移工的工作只有清潔家居環境嗎?

答:不只清潔家居環境,還需視乎僱主的要求,可能需要照料老人家或孩童等。

 

對聾人的問題

問:聾人怎樣聽音樂?

答:每位聾人的聽力程度有所不同,聽到的聲音也有所不同。聽不見音樂的聾人都會優先感受地板傳來的震動,若音樂太小聲或身處戶外地方的話,聾人則感受不了震動,只能觀察身邊聽到音樂人的動作或反應,然後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動作)。

問:全球的手語都是一樣嗎?

答:不一樣,就像每個國家或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或方言,手語亦然。

(更多的問題可通過Instagram帳號@____throughbodies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