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實踐】絹流餘印

計劃簡介

藝術之於社區而言,到底是什麼?
如果社區藝術不單是裝飾品、不單指生活情調,它還可以是什麼?

當藝術家/工作者嘗試以他們熟悉的經驗和媒介進入一個特定的場域/社區時,會和社區及當中的人產生什麼化學作用?
他們怎樣了解自己的身份?是藝術家?是行動者?還是其他?
當一個地方被迫消亡,一些日常被改變,本來的社群產生變化,會有什麼留下?又有什麼仍然持續?

在 2015 年至 2023 年這 8 年間,一些藝術家/工作者以自身熟悉的媒介進入棚仔——一個自1978年屹立於深水埗,但於 2023 年被政府收回土地另作用途的布販市場——他們經歷了什麼,想以藝術做些什麼呢?

「絹流餘印」取自我們的一齣影片《樹下絹流》,計劃希望提供一個平台,打撈一些遺留在各人心中有關棚仔的細碎,揉成一些可看見的麴糵,繼續發酵,讓餘韻猶存。

✂️?【藝術家交流活動】2024 年 5 月中 — 6 月
不同藝術家/工作者將分享在棚仔的藝術實踐經驗、反思和學習。每場活動亦設有特定主題,歡迎參加者與嘉賓一同討論,引發更多關於社區藝術的思考。

✂️?【導賞及併貼橫額工作坊】2024 年 6 月尾
以小販經常自製的道具——橫額為載體,邀請小販和公眾一同淺嚐藝術表達,或者從中能梳理對棚仔的情緒和感受。製作而成的橫額會於社區展出,作一個情感及公共性的表達。

成員簡介

兩位人類學背景、帶著影像和藝術修行的影行者成員蕭朗宜 (Lorin) 和張詠儀 (Gloria),於2015年開始關注棚仔的動向。最初進入棚仔是為了拍攝民間行動紀錄,後來與布販和關注組熟絡起來,有著更多的參與。先後把小販的日常剪輯成不同短片,把棚仔的歷史故事整理成民族誌錄像文章 (video essay)《樹下絹流》,亦舉辦過有關香港社會、小販政策與小販個人經驗的「棚仔.布.小販」導賞團。

社交媒體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pangjai.art.reconnect/
計劃電郵地址:pangjai.art.r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