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記錄】凝聚社區——蒲台島及薄扶林參訪前後記

見㠀小編

「凝聚社區」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是聆聽一個過去的故事,與不同人撞到新的火花,還是共同去做一件事?每個在社區的人都有複雜的需求和目的。

再次回到蒲台島,Sinman感覺有不同的開心。在2022年疫情期間,Sinman因為連島計劃的Sherman邀請,來到蒲台島當義工一齊搭建防波堤。在這段時間與村民互相促進這個工程的發生,令她印象非常深刻。她憶述與蒲台島居民傾談很開心,過程並非由設計者傳達旨意給村民及義工聽,而是能夠讓居民一齊參與建設的設計,最終防波堤揉合了建築學生在學院所學的設計知識,和原住居民親手實踐的經驗。

興建防波堤的過程將近半年,也是在疫情期間身體勞動、揮發汗水的好時機。在疫情高峰期,蒲台島居民多了時間回島,年青義工們也把握時間離開都市生活,漸漸與居民熟絡起來。島上最常見的餘興節目是幾家人每家各自煮幾道菜,然後一齊食飯。義工們有時也會參與其中。甚至偶爾會約定在村公所一齊紮營,享受島上公用發電機發電的冷氣。

過程維持在有機的狀態,無論是連島計劃的Sherman、Jacky及同行村民,大家都一齊幫忙。義工年紀相若,性情隨和,團隊的計劃嚴密,和村民傾談有激烈爭拗亦有和諧的時候,對Sinman來說都是美好的回憶。雖然每次體力消耗都很大,但Sinman參與過後也邀請了其他夥伴結伴去幫忙,休息的時間都可互相替補,大家同心盡力,所以即使作為義工但沒有被利用的感覺。

完成防波堤接近一年後,Sinman因見㠀的本地參訪再次回到蒲台,在去程船上撞到 Sherman,與新舊朋友大家傾談近況。天氣最初不太晴朗,但走到蒲台島懸崖邊的天后廟,陽光變得很猛。 岸邊的石屎上有無數的孔洞,Sherman說此為兩年一次太平清醮時,在天后廟上搭起的「神功戲」棚。能維持這樣的傳統精神,沒有蒲台島居民的凝聚力是很難做到。然後一行人去參觀防波堤,也看了Sherman與建築系朋友用政府修水管剩餘材料修繕的亭。接著行天后廟,去村校、村公所,在山路遇到蜘蛛網,Sinman說和新朋友一齊也有不一樣的快樂。

————————

同日參訪的第二節是薄扶林村。對高妹來說,用「娓娓道來」形容薄扶林村最為貼切。2020年高妹來過參觀,引當時她寫的文章說:

「場內設有展覽、導賞團和工作坊等活動。展覽展出了往日管理牧場的卓氏家族及『鶴佬』工人的一段歷史:卓氏家族曾拯救牧場的牛群免受傳染病波及;祖籍中國海陸豐一帶的鶴佬人當年為牧場的主力員工之一,包辦收割牧草、牧養牛隻等工作。現時部分鶴佬人已移居薄扶林村,落地生根。村民與薄鳧林牧場關係密切,若希望了解更多薄扶林村的文化,不妨到側旁的咖啡廳,發掘村民與牧場之間的小故事。展區不時會有村民當值,為遊客介紹舊式玩意、飲食、工藝品和村落文化,例如『蘿蔔節』和『聚落節』等,適合一家大小前往參觀。」

高妹說第一次參觀薄扶林牧場的展覽是介紹早期牛奶公司及牧場住的人,和牧場地區的資料。與之前相比,這次參訪來見到內部佈置有非常不一樣的感覺,如今的展覽內容很難聯繫到薄扶林村的資料。過度美化、商業化和誇大,都令人感覺不太舒服。

展場旁的Pizza express 本是一個空的店鋪,是街坊過時過節一齊煮野食的地方。不過高妹說今次的分享中,見到的女工姨姨都令人感受到她們在創作生產中自得其樂,甚至能見到村民有意識自主自發去策劃活動,著重經驗,傳遞薄扶林村原有的藝術及價值。

高妹第一次來訪時,也有參與由薄扶林村民帶領的導賞。村民帶著大家去參觀一棵路邊的樹,是他小時候種下至今長成的大樹。這讓高妹感受到村民會自發創作及延續薄扶林村文化的那種歸屬感。

這次參訪帶領導賞的姨姨是從村外嫁入薄扶林村的。雖然村內居民比較少,老人比較多,但過時過節大家都一定會回村聚會。高妹這次留意到剛進村有條樓梯向下,店鋪樓底很矮、很狹窄,好像走進了地下城,感覺薄扶林很隱蔽。她印象深刻是村口有菜檔、生果檔,和街坊士多,感覺都是村民的舒適聚腳和精神聯繫的地方,明白要保育硬件空間,才可以保留到大家的集體回憶。

對於外界來說,薄扶林村展示了一種「村」的可能性。除了公共屋邨、客家村、圍村,還有這種有機的寮屋村。居住在城市中很難感受到這種凝聚力,即使有社區中心也未必能維繫街坊間的感情,遑論討論公共事務。但高妹仍會提醒自己,進入村落時要謹慎地聆聽及觀察。有人在的地方就會發酵和變化,要花時間互相了解才會見到不同面向和可能性。

*連島計劃 IG @tombolo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