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觀察】梅窩的樹梢和白豆角

Ian Tang
當來自新界的,遇上來自樹梢的

梅窩給予人的第一印象往往跟海岸和沙灘有關,但原來除了藍天綠水,它更承載着本地農業的持續發展。記得剛到埗梅窩的碼頭,便碰見一位老伯伯擺着地攤,販賣着各種自家耕種的水果,例如龍眼,大蕉和菠蘿蜜;教人更印象深刻的,是老伯為他的龍眼賦上新詩「來自樹梢,帶着晨曦的清新和淡淡的露珠;已準備好,經過秋冬春夏的孕育和成長。不為苟且,只為生命經歷的蛻變;在你奔向詩和遠方旅程中,留下瞬間的清爽和甘甜。」作為城市人,或許我們都難以完全理解農夫與農作物,以及天地為家的情感。但農夫伴隨他的農作物生長,經歷春秋四時,直至採摘到擺賣,又再周而復始地撒種和育苗,當中感悟的哲學和對土地的熱愛,在連鎖批發的經濟模式下,如斯純粹的情感得以保存下來,再以簡潔的文字記錄下來,更是難能可貴。

你的我的,白豆角

沿着海邊走,經過幾間咖啡室和民居後,便來到了好老土的工作室。好老土(Good Old Soil)是有一群由都市回鄉的年青人所營運,以大嶼山為基地,支持和推廣本地農業發展,同時傳承着當地的民間智慧和村落文化。經歷三年的「社區營造」,幫助農民復耕及制定營銷策略,甚至透過書刊文章,記錄當地農業的發展以及傳統文化。他們的工作範疇很廣,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招攬年青義工,到梅窩種田,協助打理農務。有參加者好奇一問:「咁個反應好唔好?」畢竟務農彷彿不再是年輕一代能輕易接觸,並且引起興趣的事情;但出奇地,報名的人竟比預期多,有些參加者經歷完學徒計劃後,更會選擇繼續留在當地,融入社區,繼續投入農墟活動。幸得當地農夫強哥以「職人」身份,帶領參加者由籌備,到落田翻土撒種,講及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相信土地的魅力,便在汗水和陽光之間油然而生。參訪完工作室,穿過一片村屋和綠野,便來到強哥的田地。因前幾天的颱風,強哥早在泥地和水窪上鋪上木板,好讓我們能以「菜鳥級」的難度進入農田。的確,泥地並不好走;時而塌陷,時以黏稠的泥濘使日常如呼吸般輕易的步行變得不再簡單;而健步如飛的強哥,卻早在枝葉間穿梭,準備着各種招呼我們的教材。從強哥的言談和示範間,我們不難感受到他紮實的務農技能,以及淵博的農藝知識,譬如生物防治法,防蟲袋的物料,以及各色各種豆的品種和特性,使我反反覆覆的在一頭霧水和腦洞大開間來回。到現在回想,卻更是欣賞和尊敬他對農業的認真,以及專心一致的精神。作為處理聲音和音樂的工作者,自問對農業的興趣仍然不大,但強哥的一句話卻令我不能忘卻:「種呢啲白豆角賣唔到錢,種嚟都係自己開心吓。」(大約喺咁)能賺大錢固之然好,但能在社區中擔當自己喜愛的角色則更是難得。或許與社會傳統對成功的標準有偏差,但能夠在自己相信的一角裏默默耕耘,翻翻土澆澆水,偶爾種一兩棵白豆角;如此,我們的社區才會有色彩,有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