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是圍繞聲音和音樂展開討論,由許敖山 @lo4nerve 老師主持。許以一首John Cage的《4分33秒》引發我們參加者對於兩者之間區別的想像。按理來說《4分33秒》是一首不會重複的作品,實在耐人尋味。我們或許會想,「環境有聲音不是很正常的事嗎?誰還會特別留意?」誠然,無論是一場《4分33秒》演奏、還是偶然路過市井,聲音的產生,總會有緣起——即有動靜。而許亦補充有關錄下聲音而非音樂,後來也成為了一類叫具象音樂的作品。
討論完定義後,許便進一步帶領大家思考自己與聲音和公共空間三者的關係。許指出我們會製造聲音,關鍵在於需要有意識地去造,去拉闊想像。這個狀態類似於充滿好奇心的嬰兒,重新理解物件的存在。同樣,對於生活中周遭的環境,我們也能保持好奇,有意識地去感受和嘗試,這也是我們探索自身與空間關係的方法。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 首先,我們每人拿出準備的一個膠袋和一張紙,嘗試分別製造不同聲音(歡迎大家試試看!你們能製造多少種聲音呢?)。然後我們到達附近橋底,嘗試以靜態行為介入公共空間。進一步再加上手中物件,與環境互動。
其後,我們一群參加者跟著許老師到了附近一個小公園,許老師打開他的百寶箱,裏面有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雨傘、鐵盤甚至是魚缸的輸氧膠管。實驗過程中我們每人都發掘到用手中物件製造聲音的多種動作——推拉打刮轉擦(歡迎補充)。我手中的雨傘分成多個組件,各組件材質相異,與空間其他物件例如燈柱也會產生不同聲音,確實是新奇有趣。第二階段需要我們分開觀察和行動,不可以無意識地製造聲音。最後也嘗試在五分鐘內以靜止、觀察他人和主動製造三種狀態相互交替去共同感受你我。也歡迎大家隨意在家中找一件物件盤一盤,或者會發現原來除了敲擊,還有很多聲音可以產生。
說實話真的沒有太留意身邊的聲音,因為五感過於敏銳,所以自然地把聲音與吵耳掛鉤,甚少以欣賞的角度看待。保持好奇真的很重要,會帶領自己進入一個快速成長和領悟的狀態。「我的雨傘真厲害!」沒想過在公園「玩雨傘」竟然還玩出滿足感來,看起來無意義的舉動,原來會讓我們發掘出物件和空間無限的可能。正正這種開放和好奇,使我們日後在觀察日常,乃至創作的邊界被推進托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