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見㠀會進行社區實踐項目,和大家一起將對社區的觀察、連結,轉化為獨特且有創意的行動,那究竟參與社區有什麼方法?我們找來知築常落聯合創辦人鍾智豪(生豪)和我們談談。
對生豪來說,建築紀錄是他參與社區的方式。八年前一次偶然,他在土瓜灣認識了第一間樓梯舖——安樂士多,自此開始了樓梯舖建築紀錄。「樓梯舖是很庶民的空間,本身建築圖則上並沒有樓梯舖,是人發揮想像,改變了空間的用途。」讀建築的生豪對空間運用有透切的思考,他認為這種改變空間方式被認為不專業,故向來不被重視,但他認為樓梯舖與我們關係密切,非常生活化,而且當中充滿生活智慧,「如果沒有生活經驗,很難處理空間。」
生豪進行建築紀錄非常仔細,會花上一整天,從朝早至傍晚,從對街觀察位於安樂大廈地下的士多,速畫,紀錄士多老闆英叔兩夫婦和街坊的互動;漸漸和英叔熟落了,知道英叔對紀錄這件事也感興趣,便開始深入一點:量度舖面和內裏的尺寸,以及和英叔傾談,了解舖頭的空間運用,並一一以速畫紀錄。從外面看來士多地方不大,但經過英叔的巧妙設計,士多劃分成三個不同用途的空間:舖面是與街坊客人互動的地方,中間是英叔工作的位置,最深處也是樓底最矮的,便是儲物空間。
除了空間運用見巧思,空間內的物件也反映了英叔的喜好和性格:生豪留意到舖頭內的一事一物也由英叔一手一腳砌出來,連汽水櫃也是英叔找來原本無用的廢棄物砌出來,「這是很生活化的,從中見到英叔以自己方式解決問題,是庶民很值得被記下的生活方式。」英叔不是建築師,但在街頭生活多年累積下來的智慧,使英叔如何運用樓梯底這獨特空間變得有價值,同樣值得被記下。
原本生豪打算花上一年慢慢紀錄,豈料一個月後便收到安樂士多被勒令搬走的消息,英叔於是決定結束。生豪正好及時紀錄有 50 多年歷史的士多。「士多結業了,就只可透過文字和相片看得到。空間消失了,但起碼在紙本上可以保存。」生豪甚至在士多結業後,繼續紀錄空間用途,發現空間多出來,會被不同的人賦予不同用途:有保安員不時來休息,紙紮舖會用作臨時擺放紙紮品,在星期日,甚至會有外傭來休息。
空間如何被運用從來都與社區和裏面的人有密切關係,即使有制度約束,當中還是有一定程度由民間醞釀出來的彈性和靈活性,看英叔如何活用樓梯舖狹小的空間,看到上一輩的靈活和創意,即使舖頭消失了,仍可從紀錄當中獲得一點啟發。
舖的去或留 不及人重要
「剛開始做建築紀錄好熱血,現在的想法是,無論樓梯舖去或留,裏面的人才是最重要。」訪談時正好彩虹邨清拆重建的消息鬧得熱哄哄,生豪回想過去 7 年做樓梯舖建築紀錄的經驗,平靜地吐出這句話。有感每當有老店清拆,大眾的討論便會停留在保存或不保存,生豪指他從前都很想盡力保存,但這些年來的和店主坐下來好好談,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想法,他認為店主繼續生活同樣重要。
有了這些年的經驗,生豪漸漸建立了一些原則,一來盡量不干擾店主,二來落筆之前想清楚,是否真的開始紀錄。「如果大眾不太認同,甚或牽涉到法律問題的,有機會對樓梯舖帶來傷害。」紀錄、發佈,不免會引起更多關注,那些關注會否帶來危險,還是會使民眾可發揮監察角色?生豪認為要好好平衡。
一心想以建築紀錄參與社區,但有時店主未必領情。「試過在北角舉機拍攝樓梯舖,店主追出來鬧,話我無問過他便影相。再和他談下去,他都不太情願。」又有一次,媒體安排了一間生豪未接觸過的樓梯舖,由生豪去拍攝那間舖,「嗰次師父應該唔係太鍾意。」接受媒體訪問多了,生豪也漸漸建立意識,要有意識說出來的話可能會為樓梯舖帶來影響,「有些店沒太多人注視,便最好不要公開地點,不然可能會惹來投訴,令店主需要面對他原本毋需面對的東西。」
生豪指,自己也想樓梯舖得以保存,在安樂士多結業時,他便和朋友在牛棚做了一場展覽,展示建築紀錄做成的動畫、老舖收回來的鐵閘和招牌等。在樓梯舖的議題上,看似生豪可以行得更前,但他清楚自己的角色是紀錄,不做推廣,也不做倡議,希望追求認識更多,以自己的專業紀錄資料,所以早在幾年前,生豪和伙伴便花時間整理懶人包,希望讓更多人更容易理解樓梯舖。
對關注的事物有了充分了解和認識,再去思考或討論,總比起打卡式的懷緬對社區更健康更有益。
從興趣出發 發掘參與社區方式
7年之後生豪仍繼續在做,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參與社區的方法?生豪這樣說。
回想最初開始紀錄樓梯舖,是因為生豪經常出入土瓜灣,對社區發生的事很好奇,「想要做些東西理解身邊的人事物,而我關心事物的方式便是做紀錄。」店主從哪裏入貨,平日的生活作息是怎樣,將空間劃分成為不同區域、以什麼素材砌成汽水櫃…… 一連串的問題,激發生豪開始行動,走進社區做建築紀錄。
他認為最好參與社區的方式,便是自己感興趣的方式。「當然也要平衡,自己有興趣,也要顧及和他人的溝通,最好和他人有共同興趣,一起和社區裏面的人玩遊戲。」現時生豪在台灣讀碩士,其中一科課業,他便以觀察社區的技巧應用在觀察宿舍附近、夜間出沒的小動物,從老鼠咬垃圾袋引發無限想像,如果一頭豬走進來,牠會怎樣認識這個社區?「這是我感興趣的,如果你喜歡大自然,可以觀察社區的花花草草,可以有很多不同面向,最重要是好玩,回到興趣。單講價值是很虛的,大家也想令生活變得更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來參與社區,這樣才有推動力愈挖愈深,才有動力持續做下去。」
生豪回想,好些他難忘的項目,都是沒有什麼資金支持、但他非常感興趣的。探索感興趣的東西,不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嗎?真誠地認識自己,投入過程,不要總想著結果,也是生豪參與社區這些年來的感悟。
圖1:生豪2016年寫生時
圖2:安樂士多老闆英叔
圖3:生豪寫生紀錄開閘的安樂士多
圖4:以速畫紀錄安樂士多
圖5:以安樂士多建築紀錄做成的動畫
圖:由知築常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