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蒲崗彷佛是香港藝文界的重鎮。在車水馬龍,縱橫交錯的街道之間,夾雜着形形色色的band房、劇團studio、畫室和舞蹈排練室等。但我們探訪的,並不是"stereotypical "的新蒲崗藝文空間,而是一個乃至全香港亦極罕見的手藝工作室 – 浪花花紙教室 Lomfa Fair,一直在香港教育及傳承古法手造紙的藝術。
木系的氛圍以及亂中有序的格調是踏進浪花花工作室的第一感覺。窗邊掛著一堆又一堆的乾草枯葉,陳列架上擺放着的手工和精品,以及在雜物間穿梭的英短;在這密集及稍微隨性的空間內卻不感到壓迫,大概是因為工作室後一排的窗口以及用作曬紙的陽台,把室內的空間延伸及展開了。可惜天公不作美,參訪那天遇着紅雨。傾盆大雨顯然不是體驗曬紙的好時機,但在室內聽創辦人紅彤彤的故事和分享,亦無礙我們初探造紙藝術的雅興。
「如何造好一張紙?」相信對許多人來說,這道問題根本不成立,甚至不曾浮現過。對於我們都市人來說,紙是功能性的,大多是文字與圖像的載體。但浪花花紙教室啟用上近十年時間推廣及傳授古法造紙術,讓大眾體驗手造紙的工藝和美學。
紅彤彤在分享中談及自己平面設計的背景,但因厭倦了終日以電腦為中心的創作模式,便轉投手工藝發展並遇上古法造紙術。造紙術不單讓她着迷,通過反覆鑽研以及到台中埔里宣紙村拜師學藝,最終更把手藝帶回香港,在香港推廣這種獨特的手藝。藝術家有很多不同類型,而在紅彤彤身上我感受到濃厚的「匠人精神」;對手造紙的物料,器具以至手感精準度的拿捏,譬如打撈紙漿的多少,和排水的速度,通通並非以科學化的方式可以輕易量化得到。需要的反而是反複的試煉和練習,失敗後又再推倒重來,才能讓手藝達致最「極致」的修為。
傳統卻不落古板。在紅彤彤展示她的作品時,紙不再只是單一物料的2D平面。乾草,花瓣甚至種子都是紅彤彤用作設計手造紙的材料,為她的作品添上獨特的紋理和質感;除了傳統手造紙,紅彤彤更有一些具「實驗性」的作品 – 用紙漿造成立體的小模型,裏面包含植物的種子,只要把它埋在泥土裏便能種出不同的植物,彷彿打破了我們對紙的想像。支持香港的藝文發展是我們常掛嘴邊的口號,但相比鎂光燈下一眾明星藝術家,更多的創作人在城中一角默默的,日復日的堅守他們相信的價值和美學,而箇中的意義並非參與一兩場演唱會,或到某某藝術展打個卡能悟及。
編按:邀請浪花花紙教室作為其中一個參訪單位,除了因為它座落新蒲崗這藝文群聚中,且充滿特色之外,亦是因為紅彤彤在傳承古法造紙的工藝中,在教學、推廣、以至連結不同人及社群方面,都有很多思考和嘗試。工作室會舉辦長短不同的課程,亦有與學校及不同團體合辦工作坊。而紅彤彤作為愛貓人士、亦關心永續生活,自然地以造紙為媒介連結到不同界別的社群,例如與寵物店合作收集貓毛造紙、在本地農場收集植物材料、向餐廳收集牛奶盒循環再造等等。
在香港製造業逐漸式微,新蒲崗與其他香港的工業區一樣,其租金低廉的單位吸引了不少藝文工作者進駐當區,這種現象在藝文界屢見不鮮。不過在面對地區重建、租金持續上升,這些為香港藝文界發光發熱的生態鏈,又可以如何生存?是次的參訪,雖然無法參訪該區更多的藝文單位,不過除了解工廈當中可以有著怎樣的藝文百態外,我們亦希望參加者反思我們能夠如何支持這些藝文工作者的發展,在向外發展之餘,鞏固我們的基礎。在浪花花紙教室的參訪當中,參加者有機會親身體驗,除了落手造紙之外,也希望大家在教學的流程安排、浪花花的營運和發展,以及後段關於新蒲崗社群的討論中,找到各自的啟發和好奇。
* 浪花花紙教室 (IG: @lomfa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