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合作的本質,雙羸合作的方向和實踐

Ian Tang

不論從事各行各業,社區工作抑或藝術創作,我們必然有與他人共事的機會。合作時而愉快,但也有心照不宣的懊惱,概因我們在過程中飾演了不同的「天使與魔鬼」。非暴力溝通導師、ICF Professional Coach in Transformation及Internal Family Systems實踐者池衍昌為我們帶來「非暴力溝通診所」,讓參加者向他問診,探討在人與人合作之間的各種情況,以及對應方法。

好好合作 Yes but why?

「點解我哋要好好合作呢?」這是阿池拋給我們的第一條問題,也是每一次合作我們也應問自己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共同的興趣和熱誠,又或者是利益關係,還是工作需要?每人對於合作的成果,期望以及參與度各有不同,透過互相了解,明白彼此在合作中的角色,這是好好合作的第一步。每人對於合作的觀點或多或少必然存在差異,在互相了解後便應好好加以「整合」,提出能滿足各方觀點的方案,才能達致雙贏的合作。反之,倘若大家各執一詞,固執己見,最終只能彼此「妥協」,造成雙輸的局面;又或者觀點被較強硬的一方「支配」,另一方只配合和承受,終究也不能達成良好的合作。成功的合作也取決於一些先決條件,譬如合作者之間有共同的目標,給予議題可操作化的框架,以及確保參與者在合作中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也應反覆思考這些條件,確保合作處於正確的軌道上。

合作的天使與魔鬼

記得一次配樂的合作,我與影像團隊比較不熟絡,大家總害怕「說錯話」,傷害到彼此的感受,結果大家不能坦誠溝通,總是詞不達意,使這次合作兜了許多冤枉路。每次的合作都是一次學習,重新反思自己,何時在合作中當了天使,什麼時候飾演了魔鬼?在課堂中,參加者也寫下了自己曾經以什麼方式在合作中當了「牛鬼蛇神」,例如冷處理某些事情,忽略了聆聽對方的意見,獨自把事情做完,以及過於重視成果,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合作中的「魔鬼」大多都不是來自惡念,反而是源自一種好的intention, 但在執行上忽略了一些細節和同理心;反之,一次良好的合作應使各參與者感到自在,在合作的過程中彼此尊重,互相學習及進步。正如作家Miki Kashtan 所言 – “If we can see conflicts as an opportunity to know ourselves and other better, we improve our capability in collaboration” 合作是學習與人共事,也是認識自我的一場永遠的修練。